一、風口的形成
1、機械通風風口應盡量采用局部阻力系數較小的風口。
2、病房內氣流應做到一側送風,對側(床頭附近)排(回)風,形成定向流動,避免出現回流氣流。
3、一般空調系統(tǒng)的回風口必須設低阻中效過濾器。
4、對放療室、核醫(yī)學檢查室、傳染病病房等含有有害微生物、有害氣溶膠等污染物質的排風,當超過排放濃度上限定值時應在排風入口設高效過濾器。
5、不同功能房間的風口設置時,需要考慮不同程度的氣流安全性,暖通設計杜老師提醒,一般氣流由潔凈區(qū)到污染區(qū)。
6、側吹送風方式的風口風速需按照要求的送風距離與噪聲要求來確定,若兩者不能滿足要求,則需要重新調整風口的形式或位置。
7、各種形式的通風口噪聲應滿足國家相關規(guī)定。
二、風口的位置
1、新風采集口應遠離冷卻塔排風口、煙囪排煙口、及所有排氣口,新風采集口與排氣口間應有足夠的距離。新風采集口的下端應距地面3m以上。設在屋頂時應距屋面1m以上。
2、排風口應盡量靠近有害物源;或有害物濃度較高的區(qū)域,以便有害物迅速派出。
3、送風口應盡量靠近操作地點。送人通風房間的清潔空氣應先經操作地點,再經污染區(qū)域排至室外。
4、機械送風系統(tǒng)進風口的位置,應符合下列要求:
- 應直接設置在室外空氣較清潔的地點;
- 應盡量設在排風口的上風側,且應低于排風口;
- 進風口的下緣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,當設在綠化地帶時,不宜小于1m;
- 降溫用的進風口,宜設在建筑物的背陰處;
- 應避免進風、排風短路。
5、建筑物全面排風系統(tǒng)吸風口的布置,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- 位于房間上部區(qū)域的吸風口,用于排除余熱、余濕和有害氣體時(含氫氣時除外),吸風口上緣至頂棚平面或屋頂的距離不大于0.4m;
- 用于排除氫氣與空氣混合物時,吸風口上緣至頂棚平面或屋頂的距離不大于0.1m;
- 位于房間下部區(qū)域的吸風口,其下緣至地板間距不大于0.3m;
- 因建筑結構造成有爆炸危險氣體排出的死角處,應設導流設施。
6、事故排風的室外排風口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- 不應布置在人員經常停留或經常通行的地點以及鄰近窗戶、天窗、室門等設施的位置;
- 排風口與機械送風系統(tǒng)的進風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;當水平距離不足20m時,排風口必須高出進風口,并不得小于6m;排風口的高度應高于20m范圍內最高建筑屋面3m以上;
- 當排氣中含有可燃氣體時,事故通風系統(tǒng)排風口應遠離火源30m以上,距可能火花濺落地點應大于20m;
- 排風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氣動力陰影區(qū)和正壓區(qū)。
7、重癥護理單元病房宜采用上送下回的氣流組織,要注意送風氣流不要直接送入病床面。每張病床均不應處于其他病床的下風側。排風(或回風)口應設在病床的附近。
(來源“陜西安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”)